对于自由意志的讨论

对于动物而言,动机决定意志,就像原因决定结果一样。 对于人类而言,动机几乎都是抽象观念。只有在抽象方式中,几个观念才能同时存在于意识中,因此不受时间的决定,彼此对立,直到较强烈的观念压倒其余观念而决定意志为止。

这是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且特别具有的完全选择或深思熟虑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人类才被认为具有意志自由,相信他的意志活动是理智作用的结果,并不当作基础的确定倾向。 可是,事实上动机只有在基础上以及假设他具有确定倾向的情形下才会发生作用,在人类身上,这个基础是性格。

我们将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对这种深思熟虑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所带来的人类动物之间选择的区别做更详细的解释。 人类所具有的这种深思熟虑的能力是使人比动物更加不幸的许多原因之一。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

人所有行为有三个源泉,分别是自利心,邪恶心和同情心,而每个人由这三个心以不同比例的组合形成各种动机,导致了所有的行为。自利心不需要解释,邪恶心是指看见别人受苦,不幸,有快感的那种心理,残忍那种心理,和利己无关,纯粹就是残忍邪恶,幸灾乐祸是最典型的这种心理。而同情心就是道德的基础,同情心也和利己无关 。

一个人具有这几个心的比例是不变的,因此他的性格是天生的和不变的,自己也很难了解,只有当他做出了某些行为后才被检验知道了,但是因为不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些行为,因此他可以悟知自己的性格。

但是人的意志最终对哪些动机做出了反应,并形成了最终结果,还要通过媒介,那就是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把哪些动机传达给意志,是否完全,正确,也直接决定了最后的反应。

性格不可能改变,但是认识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所有的教育都是针对认识能力的,各种道德机制,宗教都是针对认识能力的,比如设计出来世今生的报偿,报应等等,利用人的自利心,来推进一些善事。

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你生就什么性格,就会对各种动机做出什么反应,从而采取什么行为,但是认识能力是自由的,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高认识能力,把更多的动机,及对动机的认识,引入意志,来决定最终的行为 。

悟知性格 验知性格 获得性格

叔本华把人的性格分为三个层次,即悟知性格,验知性格和获知性格。所谓悟知性格,就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格,是人的最内在的本质,人自己所选定的“神明”,也就是意志。但是,人的内在本质要由他的行为的有联贯的系列才能得到完全的表现,验知性格就是这种表现,即意志的表现,意志的客体化。简言之,悟知性格,就是人的内在天性,验知性格就是这种内在意志的表象。

意志活动无法被教导,人各有性

尽管人很可以经常是他自己,但他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了解自己的,而是直到他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真正的自我认识为止,每每是把自己认错了的。 验知性格作为单纯的自然冲动,其自身是非理性的。并且验知性格的外露还要受到理性的干扰,人越是有冷静的考虑和思维能力,干扰越是巨大。 这是因为考虑和思维总是责以人作为种性根本应具有的是什么,责以人在欲求和事功中根本可能的是什么。这样一来,就使这人要借自己的个性而理解他从一切事物中唯一欲求的是什么,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增加了困难。

他发现自己具有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和开拓各种生涯的因素,但由于缺乏经验,不明白自己个性中这些因素的差别。同时,如果他从事唯一适合自己性格的生涯,他仍然感到相反的倾向,尤其是在特殊时刻和特殊心情时为然,不过这些生涯和原来的生涯无法连在一起,如果他想过原来的生涯而不受干扰的花就应该完全压制它们。

正如我们在地球上的自然之道往往只是一条线,没有扩大为面,同样生活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把我和拥有某个东西,就必须放弃和搁浅其他东西。如果我们不能下定决心,而像市集上的小孩一样看到任何东西都想要,就是错误地把我们的路线扩大成面;最后我们就会像在一条弯弯曲曲的路上奔跑,像夜间的磷火一样来回跳动,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

按霍布斯的法学所说,人对任何一物原来都有一份权利,但又是对任何一物都没有独占的权利;可是一个人仍可由于他放弃一切其他事物而获致一些个别的事物。

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 我们在生活中只有放弃一切不相干的要求,对一切别的东西弃权才能严肃地、幸运地追求任何一个一定的企图, 不管所追求的是享受,是财富,是科学,是艺术或是美德。 因此仅仅有欲求和才能本身是不够的,一个人还必须知道他要的是什么,必须知道他能做的是什么。 只有这样,他才能显出性格,干出一番正经事。

在他未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尽管他的验知性格有自然的一贯性,他还是没有性格。 虽然整体而言他仍忠于自己,而且走完该走的路,然而他不会走一条笔直的路,他会要走一条左弯右拐的曲线,会要摇摆不定,走失大路,迂回转折, 转过头去为自己累计的悔恨和痛苦而自怨自艾。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事无钜细,都只看到自己眼前有这么许多人所能做,所能达成的东西,而不知道其中唯有什么是和他相称的,是他所能完成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他所能享受的。

因此他会为了某种地位和境遇而羡慕一些人,其实这些都只是和那些人相称而不是和他的性格相称的;他果真易地而处,还会要感到不幸,甚至要忍耐下来也不可能。 正如鱼只能活在水中,鸟只能在空中飞行,鼹鼠只适合活在地上一样,每一个人也只是活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才会舒适。

例如宫廷里的那种空气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呼吸的。由于对这一切缺乏足够的理解,有些人就会去做各种会要失败的尝试;在个别场合对自己的性格施加压力,而整个的又仍必然要服从自己的性格。并且如果他是这样违背着自己的天性,即令他辛勤地达成了什么也不会使他有所享受,即令他学会了什么也依然是死的不能活用。

甚至在伦理方面的行为,如果不是由于一个人纯洁,直接的冲动,而是由于一个概念,一个教条而产生的,就他的性格说又是过于高尚的,那么这一行为就会由于后来自私的懊悔而在这个人自己的眼里也要丧失一切的功劳。

我们必须从经验学会认识我们欲求的是什么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在没有认识到之前,这些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也就说不上有性格而常常要由外界的硬钉子把我们碰回到我们自己原来的轨道上来。——如果我们最后终于学会了认识这些,那么我们也就已经具有世人所谓品格的获得性格了。

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分析

大多数人的生活只是一种无知无觉的生存竞争,最后多半也会在竞争中失败。 但是,他们继续这个令人厌烦的战争与其说是因为对生命的爱,不如说是对死亡的恐惧。 现在死亡必将来临,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随时都可能从天而降。

生命好像一片海洋,充满着暗礁和漩涡,人类小心翼翼地避过这些暗礁和漩涡,虽然他知道,及时拼尽全力使尽技巧而通过,然后还是一步一步地接近那最大的、无法避免的以及无法挽回的暗礁——死亡。

最后,死神胜利了,自出生之时我们就在死神的支配下,在吞噬牺牲品以前,死亡只想用极短暂的时间戏弄牺牲品。 不过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忧虑尽可能地延长寿命,就像尽可能地把肥皂泡吹得大、吹得时间长一样, 虽然我们知道肥皂泡终会破裂。

从本质上来看,希望就是痛苦,达到希望立即带来满足感;这个结局只是表面的,占有的来的东西很快失去吸引力,希望、需求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若希望、需求不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接着而来的就是绝望、空虚、厌烦,对抗这些东西的争斗与对抗困乏的争斗一样困苦不堪。

斯多葛式的哲学洞察

从本质上来看,希望就是痛苦,希望达到后立即带来幻灭,占有的东西很快失去吸引力,然后希望又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若希望不易新的方式表现出来,接着而来的就是绝望、空虚、厌烦,对抗这些东西的争斗与对抗困乏的争斗一样痛苦不堪。

史诗中描写的英雄需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目标,而一旦到达了目标,生命也随即落幕。 因为除了英雄所期望寻求的那种幸福的辉煌目标,最后也只有让他失望而已, 而幸福达到之后也并不比往日更好,除了重复往日的事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

所有过分的喜悦往往建立在错误的想法上,即一个人在生命中发现绝不应该被发下的东西:一种令人烦恼的欲望和需求。

可以,大体来说,我们不愿意接受那种(斯多葛式的)堪比苦药的的知识,即痛苦是生命中的必然现象,因此不是外界施加到我们身上的,而是每个人的内心都带有的永久泉源。 相反,我们却不断寻找外在的特殊原因,寻找一种能解释为什么痛苦总是跟随着我们的原因

快乐是短暂的且具有消极意义

一切满足或一切所谓的幸福,从事实上和根本上来看,只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

如果我们把那些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带到医院、疗养院和手术室去看看,看看监狱、刑房和奴隶的畜牧场,看看战场和执行死刑的地方, 他若看到一切不幸的黑暗角落,最后他也会理解“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