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改革
1985~1993年,即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税负体系采用的是财政包干制度。地方和中央约定好每年上交的金额,超出的部分可以归地方所有。
财政承包制下,交完了中央的,剩下的都是地方自己的,因此地方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大力发展经济。 以1988年的北京为例,是以1987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设定一个固定的年收入增长率4%,超过4%的增收部分都归北京,没超过的部分则和中央五五分成。
财政承包制下,交完了中央的,剩下的都是地方自己的,因此地方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大力发展经济。 但是这样也会有一个问题,也就是地方政府很有钱,但是中央却比较穷。
翻开中国漫长的历史,就会发现,「弱干强枝」乃取祸之道,不利于政治稳定,所以税制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22%一跃变成55%,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但分税制改革的影响深远,还远不止于此。
地方和中央的博弈
官员晋升依赖GDP业绩,最简单地提升GDP的方式就是土地财政,但仅仅依赖最简单的卖地已经无法满足政府官员对于政绩的渴求,于是便搞出来城投公司这招,通过政府设立的白手套来将土地财政的泡沫进一步吹大
在中国地方一把手的平均执政时间只有2.4年,先考虑自己晋升,问题留给后人就行了,我直接拍拍屁股走人就行了。
如何救地方债
中央政府不能放任地方政府不管,各地方的财政崩溃以后首先要体现于治安的瓦解,治安很快就会返回到90年代那种状态,领导雇佣的那些打手只负责保护公务员社区的安全。
中国很多中产阶级,看似有用很多住房,从账面上积蓄了一些财富,但是从自组织度上来说跟农民工是一样的。农民工失业之后,就只能要饭回家,他们的下场和农民工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的房子还有大量没有付清的贷款,他们的实际地位,其实还不如那些已经分了房产,但是身上没有债务的国有企业机关干部。
中产阶级是最依赖法律保护的,所以最脆弱。 没有武力组织和宗教,在任何地方都不堪一击,权贵和无产阶级都是习惯流氓的。
如果说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中产阶级,你有什么理由抱怨共产党呢? 如果中国还是军阀割据的时代,大部分资源仍然归土豪和军阀掌管,社会中就不会有着一批住着比美国贵很多倍的房子、一辈子还房贷的这样一批伟大的中产阶级。
中国的中产阶级用断子绝孙的方法来还房贷,希望将来的情况可以更好,但是却无法如愿以偿。如果他们清醒过来,立刻撂挑子,那么经济就会崩溃。随着外资撤离,中国创造价值的能力陷入瓶颈,但是开支却没有减少,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就会难以为继。
老百姓的反应总是迟钝的,否则他们就不叫老百姓了,迟钝是他们吃亏的主要原因。 但是信息流通的时间差就是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的重要法宝。
等到人口雪崩,没有什么人来买房的时候,那个时候房子囤积的太多,你肯定卖不出去。 卖房子的实质就是征税,向所有需要结婚和生孩子的人征一笔税,就像古代太监收盐税和商税。
桂枝的房子就是这样一种东西的,上层的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你的账本里的钱就会全部变成死钱。
从技术上来讲,所有一线城市的房产的变现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如果他都能变现成美元的话,那么全球的财富都不够来养桂枝的,仅仅从这种角度就能感知到其价格的荒谬性。
记账单位的改变是迟早的事,不过关键是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临界点之前如果能够成功套现的话,那么就也就相当于站在赢家了。如果你站在这个临界点之后,这个房子它就会变成某种负资产。就像古罗马末期的奴隶一样,房子会变成你需要不断赔钱去养的这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