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期性崩溃

以清国为例,清朝的“衰落”并非最初意义上的“国力下降”或“军事失败”,而是一种政治生态、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本的合作体系瓦解,新势力崛起,导致秩序维护成本急剧上升。

明末清初,满洲之所以能迅速稳住天下,而且没有造成多少人员伤亡,靠的不是单纯军事力量,而是找到合适的地方合作者。吴越、山东、江南的士大夫选择合作,不是因为忠于清廷,而是因为害怕“无政府状态”下的暴民军阀。在他们眼中:张献忠 = 无秩序的杀戮;满洲人 = 有纪律的军队,能维持秩序;因此,合作对象自然倾向于“能维持秩序的人”。

清兵的迅速入驻使得山东和徐州基本上没有人口损失,这是一件极为奇怪的事情,按理说就是最大规模人口损失应该出在现在改朝换代秩序总崩溃的时候,然而明清之变的时候,山东徐州的人口损失反而低于明朝,不仅低于明朝初期大屠杀,而且低于明朝中后期的中小规模流寇战争。我们要注意,这个现象才是历史的关键所在,而却是大多数历史叙事根本不屑一顾的。

以清国为例说明崩溃原理:

  • 清初的“马基雅维利式合作”建立了一个“满洲-汉人士大夫”的稳定联盟;
  • 但随着经济繁荣、社会流动性增加,这种联盟逐渐失效;
  • 新兴的、与满洲缺乏合作习惯的群体(商人、海派知识分子、南方地方势力)崛起;
  • 清朝的“熟人秩序”瓦解,进入“陌生人政治”阶段;
  • 这才是“清国衰落”的真正含义。

张献忠的历史必然性

老鼠、蟑螂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异常,而是必然产物。它们的出现代表系统中积累了太多“无主资源”与“腐败物质”,也就是能量密度高、秩序松散、监管失灵。

在政治文明的生态系统中,流寇比如朱元璋、张献忠这类人物的出现,本质上扮演的是分解者角色

  • 当中央财政、军队、官僚体系开始崩坏;
  • 当地方富户积累大量财富而无保护机制;
  • 当数千万流民、灾民、士兵失业在荒野;
  • 那些具备一定组织力与暴力才能的人,会“自然涌现”成为掠夺者群体。

中国历朝历代能够出现这么多张献忠,因为你所在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垃圾场和洼地了,才能容纳这么多的分解者。